(文:勞瑞)
這是個很懸疑的主題吧!有時候我不免想要佩服我自己。 話說,安泰人壽最初能一炮而紅的傳奇人物,就是打破許多台灣保險業傳統的潘燊昌先生。如果您想要多瞭解這位傳奇的潘先生,建議您可以去找潘先生的書來看看,潘先生的著作有"聽老闆的就錯了!"、"膽大包天"。潘先生除了引進各種以往台灣保險業所沒有的作法與規定,更是首先在所有場合稱呼所有的業務員為"老闆",受到潘先生感召的業務員因此而創造了安泰奇蹟。
只是,打從安泰由美商變成ING之後,看似一切都沒什麼變,但"老闆"的稱呼卻漸漸的淡了,尤其是成立為子公司時,來了"阿斗仔"總經理,除了中文名取得很中文之外,那種把業務員看成夥伴的感覺更是不見了,那種很荷蘭式的精算,開始在同仁之間感受到了,記得曾有一度,連空白的要保書都要論件計費,真的是很"go dutch"。每年的年度目標不再像以前在大會上用喊的,同仁們拚死拚活的為了那份情,用"ㄍㄥ"的也要達成那看似亂喊的目標,現在則是用算的、用估計的,沒什麼感性訴求了,就是"本來"就該達到的目標。
說也奇怪,在那看似目標亂喊的年代,每天過得很快樂,經理看到人都是用"加油"、"好棒"的來問候,人力持續增加、業績也都能達到。怎麼在精算之後,沒有了那份有點瘋狂的快樂,問候改成了"什麼時候要報件啊?",人力成長停滯,業績....
97年的10月25日,那場被出賣的交易之後,傳出了這交易其實早在2年前就開始洽談,映證了"成為子公司為的就是要賣掉"的猜測。
最好笑的是,在那之後的幾場公司會議中,開始了一些交代,從本來小小的提醒,到後來很強硬的要求,為的只是:以後同仁之間不能再以"老闆"互稱,因為,富邦是個很重視職稱的企業。
至此,"老闆"在安泰正式消失,私底下同事們在聊,以後就都不叫,什麼職稱都不叫,管他是什麼董不董的,哈,如果問我是誰,我就是保戶啦!
潘先生稱呼業務員為"老闆"這件事,讓我聯想起"第五項修練"。彼德‧聖吉先生提到第五項修練,最高段的修為就是不居功,能夠看到別人在企業中的努力,並把這樣的成就歸功於這些努力的人們。潘先生之所以稱呼業務員們為老闆,不外乎就是體諒到,保險公司要能夠成功,很重要的就是推出好商品,及這一群努力的業務員。天知道,當初我們再怎麼努力,為的就是因為公司告訴我們,保險是一份幫助人們的事業,以及公司對我們的認同罷了。
當"老闆"在安泰消失之後,我們不禁要擔心,是不是最後會走到富邦人壽當初的情境,業績很不錯,卻都來自於銀行通路。我是不知道啦!但我們堅持著以專業顧問的角度來為客戶服務的心,是不變的,不因能不能叫"老闆"而改變,不因在不在安泰或是富邦而改變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