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(文:勞瑞)
96年的最後一期天下雜誌,是如此的令人傷感--"超越貧窮線"。
記得2000年時,網路的興起,一度我們以為窮人將要翻身,因為知識的取得將因為網路而打破藩籬,怎知,網路卻反而讓富人的知識取得與財富的累積加速,貧富差距更大,M型社會於是更加明顯。加上一般人為了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、更好的生活,在物質生活上盡可能的滿足,電腦確實普及化了,功能卻限於網路遊戲與線上聊天,這是一種無奈,因為父母在努力工作之餘,電腦或電視是放鬆心情的好工具,也無力在青少年利用電腦時給予適當的指導,電腦與網路也就只是課餘休閒娛樂。遺憾的是,在學校教育裏,雖然加上了電腦的課程,卻沒有在實務上做要求,即使給了電腦作業,不夠深入的教學,也讓學生只是到網路上到處找了資料,剪剪貼貼也就成了作業,甚至是由父母所操刀,然而這樣的作業看不出來嗎?
當技能沒有成長,產業的變化也就讓民眾的就業有了改變。當產業外移,很多人對此忿忿不平,但如果外移是的高污染及低競爭力的產業,又有何不好?那些留下來只是污染我們的環境或是等著歇業,外移又如何?就如同當初我們把這些產業由已開發國家搶過來一樣,不同的是,雖然產業外移,但老闆卻沒有換,只是到國外去賺別人的錢。而當較我們晚開發的國家已經迎頭趕上,理所當然的是我們要走得比別人快,可是政治的亂象卻誤導我們到了反對歷史、族群仇恨的方向,口中的拼經濟只是爭取選票的口號。
然而,民眾真的不夠努力嗎?看到街上林立的飲料店及早餐店,努力的人真的很多,可是所得卻不如努力的多。問題是,如果大家都開飲料店,那,誰來買飲料?大家都開早餐店,誰來買早餐?說穿了,不過是把錢給來給去的,那要如何能增加財富?
從產業來看,服務業是一種必然,可是如果都服務自己的人,財富當然沒有增加的空間,所以我們該要賺外來的錢,也就是觀光業的發展。但政府也一直都在發展觀光,觀光卻不見起色,其原因在於品質。就像是在走代工的老路一般,台灣的觀光業往量的方向在努力,而不是提昇觀光客的平均消費金額,所以,當觀光客來到台灣之後,不但沒消費什麼,還有一堆抱怨,而且,低價吸引來了素質不良的旅客,也浪費破壞了台灣的自然資源。特色與品質,是我們要提昇成長的重點。
而除了服務業的發展之外,向富人學習也是重點,富人之所以富,套用"富爸爸,窮爸爸"作者羅伯特.清崎的ESBI四個象限來看,I(Invest)象限,用錢賺錢,是走向M型社會右邊的加速器。提昇附加價值,是從E(Employee)走到S(Self employee)象限,然而,個人的努力畢竟有限,適當的理財、投資在更有發展的產業,無異是一種風險分散,更可以補自己能力的不足。
總而言之,教育的方向錯誤讓我們不懂也不敢於創新及開創未知的事業,而安於現狀也是無法自我成長的限制。外在環境及資源無法限制我們追求生存及更好的發展,只有自覺,才會想要去找出路,只要你想就一定有方法。
我喜歡王文華在史丹佛的銀色子彈中,描述他在準備申請史丹佛大學的過程中提到,"你必需,想要,想要,非常想要,想要到瘋了!",如果我們是這麼的想要,那按照"秘密"中的吸引力法則,這宇宙一定會按照你想要的給你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理財生活家-勞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